
作者:许云辉无手续费配资网
“伯夷与叔齐不食周粟,商山四皓不仕汉祖。我身为‘宋顽民者’,绝不‘贪恋官爵。’我感激大元朝廷屡次赦免我,深感朝廷恩典隆厚。但是,‘司马子长有言:‘人莫不有一死,死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我活着时如被天下人称为善士,死后被人在路旁立碑表彰,上书‘宋处士谢某之墓’,我将虽死犹生,‘感恩感德!’”
这段大义凛然的文字名为《却聘书》,出自谢枋得《上丞相留忠斋书》。与文天祥名垂青史的《正气歌》相较,《却聘书》鲜为人知。直至明末清初,诸葛倬随郑成功为抗清复明驻军厦门,“有降臣致书招降。” 诸葛倬回复:“我生为明将,宁死不降新朝。如果非要逼迫我投降,我便自我了断,‘刳胸著地,勿问是肝、是肉矣!”后人盛赞其气节:“剖肝刳腹寻常事,千古犹留却聘书!”
这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,再次将南宋末誓死不事元的谢枋得推上前台。

(一)怒斥奸相
谢枋得字君直,读书极有悟性,时常一目五行,且“一览终身不忘。”他为人豪爽,“性好直言”,每当与他人谈论起“古今治乱国家事”,必定壮怀激烈,将胡须甩到几案上,摩拳擦掌“跳跃自奋”,时刻视忠义为己任,被南宋硕儒徐霖称赞为“如同受惊而直飞云霄且不受鸟笼束缚的白鹤。”
南宋末年,宋理宗荒淫无道,宠信权宦董宋臣。丞相董槐虽竭尽忠诚苦苦撑持,但因朝廷积重难返已无力回天。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,在殿试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,在对策中不分青红皂白,将董槐与董宋臣相提并论严厉攻击。他很快为年少轻狂付出代价,本想一鸣惊人考中甲科,但因斥责董槐而仅“中乙科”,被任命为抚州掌户籍及赋税等杂务的小官。谢枋得心高气傲,“即弃去。”次年,他调整心态,复出担任建宁府学官。
庆元知府吴潜“宣抚江东、西”时,赏识谢枋得才干,委任他为军事属官,令他“团结民兵”以保护饶、信、抚三州,并拨付食粮补给。谢枋得专程拜访当地两家大户,动之以情晓之以理,说服他们摒弃前嫌携手抗敌,由此“得民兵万余人,守信州。”
谢枋得因痛恨丞相贾似道“窃政柄,害忠良,误国毒民”,于是在建康主持考试时,特意拟出指斥贾似道误国的试题:“兵必至,国必亡!”贾似道接到狗腿子告密后勃然大怒, 罗织罪名并诽谤谢枋得,将他“谪居兴国军。”

(二)固守信州
南宋名将吕文焕死守襄阳六年后降元,被忽必烈封为襄汉大都督后,主动为元廷策划攻取鄂州(今湖北吴汉)战略,“且请身为前锋。”他奉忽必烈“临城以善遇降将意,招谕(南宋)未下州郡”旨意,“导大元兵东下鄂、黄、蕲、安庆、九江”,沿途“凡其亲友部曲皆诱下之。”沿江诸将多为吕文焕旧部,争先恐后望风而降。吕文焕高歌猛进,“遂屯建康。”
吕文焕的侄子吕师夔时任江州兴国军沿江制置使,掌管本路诸州军事。谢枋得与吕师夔是多年故交,在元军大兵压境的危急关头“应诏上书”,以全体谢氏族人性命担保吕师夔忠诚可信,并“乞分沿江诸屯兵”归吕师夔统帅。朝廷采纳建议,吕师夔却患了软骨病,未战先怯投降元军,倒戈充当元军攻打南宋的打手。
此时,谢枋得“以江东提刑、江西招谕使知信州。”探知吕师夔气势汹汹南下时,谢枋得率部迎击,派前锋向敌军喊话:“谢提刑来!”吕师夔大军飞驰至阵前,箭矢如雨射向谢枋得,“矢及马前。”谢枋得避敌锋芒后撤,指挥张孝忠率部迎战。张孝忠“挥双刀击杀百余人”后,寡不敌众“中流矢死。”谢枋得败退,固守信州。吕师夔“进攻信州”,谢枋得孤立无援,“乃变姓名,入建宁唐石山。”
吕师夔攻取信州,丝毫不顾旧情,悬赏捉拿谢枋得。百般搜捕无果后,吕师夔恼羞成怒,使出下九流招数,“执其妻子下于狱。”

(三)誓不事元
谢枋得入闽后,辗转福建多地。他白日身着麻衣脚穿麻鞋,面朝东方伤心哭泣。他在建阳落脚后,以替人占卜算卦为生,只收取米和鞋,从不收取银钱。当地人佩服他的才学,竞相聘请他为家教。南宋彻底灭亡后,谢枋得心灰意冷,“遂居闽中。”
元廷为收买人心及现实需要,宣布赦免所有曾以各种方式抗元的南宋遗臣,鼓励他们为新朝效力。不少走投无路的文人被迫出山,谢枋得却先后四次拒绝重臣举荐或元廷征召。
第一次,集贤直学士程文海奉忽必烈诏令前往江南寻访南宋遗逸人才。他历尽艰辛完成任务,“荐宋臣二十二人,以(谢)枋得为首。”谢枋得“辞不起。”
第二次,行省丞相忙兀台奉圣旨征召谢枋得,亲切握着他的手勉励他出山。谢枋得拒绝:“上有尧、舜,下有巢、由,枋得名姓不祥,不敢赴诏!”忙兀台敬佩其气节,不再勉强。
第三次,南宋旧臣留梦炎降元后官至礼部尚书,在重臣奉旨下“江南求人材”时,向他极力举荐谢枋得。谢枋得以《上丞相留忠斋书》回应,留下青史留名的《却聘书》,“终不行。”
第四次,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眼见朝廷“以求材为急,欲荐(谢)枋得为功,使其友赵孟来言。”谢枋得面对赵孟破口大骂:“魏天祐身为闽地高官,非但不向百姓推广仁义道德,反而花样百出残害百姓!他这是企图拿我做他的门面!”赵孟威逼利诱,强迫他一起面见魏天祐。谢枋得“及见天祐,又傲岸不为礼,与之言,坐而不对。”魏天祐被彻底激怒,强令他无条件北上入朝。

(四)绝食尽节
谢枋得身不由己被迫启程前,暗自决定了却心愿后为国尽节,于是从即日起便节食抗议,沿途仅食蔬菜和水果维持生命,经半年颠簸,终于抵达大都(今北京)。
他拖着虚弱的身子,完成寻找谢太后的停葬之所以及宋恭帝所处之地的心愿后,“再拜恸哭。”极度伤感和绝食使他病体更加虚弱,罹患重病,被迁往曾关押文天祥的悯忠寺。他“见壁间《曹娥碑》”,百感交集,泣不成声:“曹娥,东汉一个小女子, 尚能以投江寻父的孝行名传千古。我堂堂大宋遗民,难道还不如一个孝女?”于是,他拒绝再进食蔬菜水果,一心求死。留梦炎派医生给他治疗,在药物中掺杂食物喂他。谢枋得怒喝:“我一心求死,您竟然想让我苟且偷生?”他轰走医生,将食物“弃之于地,终不食而死。”
国破家亡之际,南宋文武大臣除屈膝归顺者或隐居山林者外,大多为誓死不降的文天祥一类的志士。他们或以生命为代价,或用鲜血做号角,或凭文字为武器,反抗外来侵略,用实际行动彰显“爱国”忠诚度,成为宋末一根根悲壮的擎天柱和华夏民族的脊梁。
然而,古代的“爱国”更多掺杂着“忠君”心理,甚至混为一谈。因此,与其歌颂他们“爱国”,莫若赞许他们“忠君”!谢枋得有诗自陈,自己屡拒元廷征召“脊梁铁硬对皇天”的壮举,源自“ 万古纲常担上肩,。”因此,《宋史》盛赞:“谢枋得嵚崎(品格卓异)以全臣节”,与那些铁骨铮铮的南宋大臣一样,“皆宋末之卓然者也。”

作者简介:许云辉,男,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,且于同月入职杏坛,2022年10月退休。曾出版专著两部,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。
辉煌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