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这是果壳心理之前服务过的一个教师家庭的案例无手续费配资网,孩子家长能管理几十个学生,却在亲子关系里溃不成军。
专家老师揭开残酷真相——孩子厌学、自残、社交退缩的每一道裂痕,都在折射家庭系统的创伤:妈妈的控制型教养像锁链勒住她的咽喉,夫妻冷战筑成冰墙冻僵安全感,而“必须优秀”的执念,正将她推向习得性无助的深渊。
自救,从打破三个枷锁开始。
(以下内容由孩子妈妈自述)
01.
我和丈夫都是高中老师,女儿曾是我们的骄傲:
小学成绩优异、懂事独立,刚上初中还拿下英语竞赛第一名。然而一切转折发生在初一国庆假期 —— 因学习资料发放延迟,老师要求补完一个月的作业,她崩溃到彻底摆烂,假期沉迷平板、拒绝写作业。
我哄着陪她补作业,结果却被老师当众批评,从那以后,她的状态急转直下,睡眠紊乱、畏难厌学、因小事情绪爆发,甚至开始自我伤害(我曾在她胳膊上看到红红的掐痕,却假装没看见)。到后来她周末闭门不出、拒接同学消息、食欲骤减,三天两头嚷着请假……
展开剩余83%02.
一个妈妈最痛的,是看着孩子退进深渊却束手无策。我翻遍青少年心理书籍,把她的症状与「抑郁症前兆」「学习障碍」反复比对,最后在绝望中求助果壳心理。
第一次和韩老师沟通,我就知道她能懂我们。我告诉她女儿表面摆烂,但她心里并不开心,她还是很在意老师、同学的看法。
韩老师指出女儿想努力却力不从心的矛盾:既怕辜负父母期待、破坏老师眼中的优秀形象,又因长期积累的作业压力、考试焦虑,对学习产生条件反射式抗拒。
更关键的是,家庭才是孩子心理问题的第一战场,我们的家庭模式藏着三个致命伤:
不安全依恋的烙印:0-3 岁时,我因高龄生产情绪不稳定、频繁换保姆、爸爸缺位,让她形成“矛盾型依恋”—— 既渴望关注,又害怕控制,成年后易对人际关系焦虑,这解释了她为何后期抗拒交流。
过度控制与过度保护的撕裂:我习惯用老师思维指责、说教甚至打骂她,却又在她崩溃时帮写作业。这种 “高压+ 溺爱” 的交替,让她既感受不到尊重,又无法建立责任感,最终用摆烂反抗。
夫妻关系的隐性伤害:长期婆媳矛盾让我焦虑不堪,并将负面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,形成 “妈妈焦虑— 孩子逃避 — 爸爸缺位” 的恶性循环。她在这种环境中,耗尽了心理能量。
03.
韩老师告诉我:“孩子的问题,本质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。针对我们家庭应该怎么重建家庭生态需要做三个调整。
◎ 调整自身情绪
家庭系统的情绪传导机制,往往是孩子心理问题的第一诱因。父母的焦虑若未经过滤便直接投射到孩子身上,会形成 "情绪污染链。心理学中的 "情绪容器理论" 指出,父母需先完成自身情绪的代谢,才能为孩子提供安全的情感容纳空间。
在韩老师引导下我才觉察到自己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,比如我习惯于老师的身份,习惯用命令的语气跟孩子说话,一着急就指责她,甚至说反话刺激她。调整后我学会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,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,理解孩子,有负面情绪的时候积极暂停,做到和善的表达,不带情绪的去解决问题。在感受到我的支持后,孩子终于愿意回到学校,在此之前她已经请假两周多。
◎ 调整夫妻关系
海灵格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根,以前我总觉得孩子最重要,却忽略了我和丈夫的关系才是家里的“地基”。
我跟丈夫结婚十几年,因为婆媳矛盾和育儿观念,没少吵架。每次我们冷战,孩子就缩在房间里不出来,我深刻体会到:夫妻间的误解与情绪失衡,正是孩子安全感流失的重要诱因。
得益于韩老师的引导,我与丈夫在沟通中发现,我的唠叨背后是对 "孩子必须优秀" 的焦虑,而他的 "回避" 源于对 "冲突的恐惧"。这种认知澄清,让我们从 "对抗模式" 转向 "合作模式",孩子的安全感也逐渐回归。现在她不仅能够主动外出社交、还捡起了之前喜欢的运动。
◎ 适度放权
家庭系统的控制与自主平衡,直接影响孩子内驱力的发展。韩老师在跟我说:当孩子对生活的掌控感过低,内驱力会断崖式下降。过度控制导致的 "习得性无助" 与过度放任引发的 "规则真空",均会阻碍心理成熟。
我心态调整之后就不再把“管她” 当成责任,她反而有了对自己负责的动力,羽毛球课甚至还能提前半小时去。
04.
现在回想三个月的变化,我最大的感受是:孩子的问题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的其实是我们家庭的问题。
韩老师说:“改变不是一瞬间的事,是每天一小步的积累。”从最初的绝望、悔恨,到现在学会觉察情绪、改善夫妻关系、重建家庭温馨,这中间有不少卡住的瞬间,所幸有韩老师的专业引导我们都平稳度过。
或许家庭生态的重塑,就是从解决问题转向修复关系的漫长校准。当镜子不再映照焦虑与恐惧,那些曾被诊断为"病症"的印记,终会显影成成长的年轮。
发布于:河南省辉煌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